微信为什么没有开机屏?
有一次问一个同事,PC时代,流量最大的页面是哪个,是Google的页面还是哪个页面?实际上是IE浏览器,但微软为什么没有放一个广告?同事回答不出来了,微信的启动页为什么总是一个人看着地球,而不放一个广告呢?这是同样的问题。大家是不是看广告更舒服一点,每天都看到广告,突然启动一个产品,看不到广告可能会不习惯。
大家想想,这么多年,花在微信的时间有多少,和亲人、朋友在一起的时间比比,如果微信是一个人,它一定是所有人最好的朋友,我们不希望每次跟最好的朋友说话,都要先撕去它脸上的广告。
微信起源于我给pony写的邮件
很多人听过这个故事,我给pony写了一个邮件,要开微信的项目。这个是真实的,但说我去某某寺庙是不真实的。现在回忆起来有些后怕,如果写邮件那天,出去玩,忘了这个事情,可能就没有微信这个产品了。也可能有另外一个团队做了另外一个微信,但就不是现在的微信了。
web时代,我带团队做了一个产品,叫阅读空间,在这个产品里,尝试了特别多的新的想法,最开始是做阅读、订阅博客看文章,后来也做了一个广播,比微博还早。当时用户量做的并不是很大,当kik出来的时候,觉得这代表一个机会,我刚开始用智能手机,沟通上也不怎么用QQ,所以没有一个特别好的工具,让我跟别人沟通聊天。
当时想法特别简单,做一个自己使用沟通的工具,就从QQ邮箱抽了10个人,用两个月的时间,做出了微信。
张小龙认为微信的成功主要在于做对了两件事:一、没有从通讯录或者QQ批量的导入用户,而是让用户手动的去挑选想要邀请什么人;二、在微信用户可以自然增长情况下,才去推广他,因为对用户没有吸引,让用户主动传播的APP是不会成功的。
微信的“初心”和“原动力”
我从来没有讲过初心这个词,但我会用另外一个词代替他,就是原动力。但初心太泛了,很难找到真正的初心。原动力是更深层次的期望能够达成的理想和目标,有时候我自己也会想,如果说微信的原动力是什么,我会总结为两点:一:作为一个工具来说,微信做一个最好的、与时俱进的,甚至是生活方式的工具;二、做为一个平台来说,是一个帮助创造者体现价值的平台。
对于工具,我有一种热爱,热爱到我刚毕业的时候亲自写了Foxmail的代码,然后亲自把它做成一个安装包,这是亲手做的一个工具的感觉。做一个好的工具,让我有痴迷的感觉。
微信最开始也是一个工具,工具本身就很有挑战,也很难做。为什么要做一个那么好的工具,很多人不这么想,这和用户有关,中国有10几亿的用户,大部分用户已经很习惯了糟糕、被强迫的习惯,如果微信有开屏广告,可能大家也已经适应了,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你认为这是正常的,但它不是正常的。
对微信来说,要做一个好的工具,像一个老朋友一样。
微信有一个口号,“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为什么是一个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说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话,大家会觉得没有什么特别,但我们把它说成一个生活方式,大家会记住它,所以直觉告诉我,要把它定义成一个生活方式。
如果我们只把它定义成一个沟通工具,那微信可能不会发展成为现在的样子。
当你沟通扫一扫,摇一摇,都是一种生活方式。推出附近的人,特别忐忑不安,因为不知道这个功能放出去之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因为会发现旁边的人就像站在你面前,所以对未知的恐惧。
很庆幸当初定义它是一个生活方式,现在它也真的成为了用户的生活方式。
本质上,微信还是一个工具。那怎么解释后面做的公众号、小程序?这就是微信的第二个原动力,我们要帮助真正创造价值的人,让他们的价值能够体现出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