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10亿人有10亿个不同理解,每个人都能找到打动自己的理解。
微信7.0发布后最大的调整就是UI变白了,变得刺眼了,“我在新旧版本切换使用2个月后,我就不愿意切换回旧版本了,所以我想想用户会喜欢这个版本,只是需要时间来适应。”张小龙表示,大的改版肯定会带来很大的不适应,不能因为害怕用户的抱怨而不去改变他,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任何改变都有5亿人站出来,所以我们不会投票。只能通过我们的判断去修改。
“时刻视频”开发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发现一个没有记录真实动态的产品。视频动态出来以后,有些人说微信要做视频了,我不这么认为,微信一直都是要做通讯社交平台。未来,我觉得我们还是需要一种既可以轻松的表达自己又没有社交压力的工具。后续我们会一点点做时刻视频版本的升级,它是朋友圈的反面,朋友圈里每个人展现的都是最美好的自己,而在时刻视频,我希望这里展示每个人最真实的一面同样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好的产品是不需要费太多口舌去解释的,但我说了这么多,说明我们的产品还不够好。
关于“看一看”和“好看”:做阅读是因为我们本身就有公众号,我们希望用户看到更多精彩的文章。人的本性是不愿意阅读和学习的,朋友圈第一个版本就可以发表其他App生成的文章到朋友圈里。当时的朋友圈,少数的人采集文章分享给其他人看,朋友圈的本意是展示自己生活或展示自己人设的地方,所以朋友圈并不是一个好的推荐文章的地方,更多也是转发文章代表自己的意见,也是展示自己的人设。近几年在朋友圈分享文章的数量越来越少。
在朋友圈之外,我们应该开辟一个阅读的地方,这就是“看一看”的好看。我们团队在做两个方向的尝试——社交推荐方向,机器推荐方向。我自己这样看待社交推荐这件事:通过社交腿加你获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现实里接触信息并不是跑到图书馆或主动搜索,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通过身边的人的推荐。 我们确实很难评判什么是好的内容什么是不好的内容。但社交推荐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是一个有纠错能力的系统,是一个内部平衡系统。
当我想到如何做一个让大众阅读的产品,只有社交才会有这个机会让人人都是阅读,这时做的是社交的延续,人会因为社交阅读,而不是因为学习而阅读。但你很可能推荐一篇强化你的人设的内容,而不是你真正认为的好内容。
“好看”里的内容以文章为聚合。一篇文章有20个好友都看过评论过,大家是可以在里面讨论起来的。
订阅号不是信息流,不是往下划的内容,就是信息流了。
微信为什么不做节日运营?
朋友说“微信是互联网界的一个异类”,我看到这句话,很惊讶也很自豪,自豪是与众不同,是优秀的代名词;惊讶的是,微信的不同,是做产品的底线不同。因为更多的产品不把自己的产品当做产品看待,不把用户当做用户看待。
微信为什么与众不同,并坚持一些无法理解的原则?微信不做节日运营,被认为是微信的克制,但微信的词典里没有克制这个词,只是在遵循好的产品的原则。不做,是因为破坏了原则,所以不做。
用户每天看到的微信都一样,春节来了,很多app页面都会换了,红的黄的,像番茄炒蛋一样,但微信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变过。
为什么要这么坚持?我发现对团队和所有用户来说,还是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误解,在我看来是一些常识的东西,在很多人看来都是难以理解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