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控心理之受诱于强大的传播效力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可博;人浅事浅阅读浅,浅尝辄止。然而,就是这140字的微博“小义”,如同煽动了一下蝴蝶的翅膀,引发了生活方式、信息传播方式和企业营销方式的改变。
潘采夫用他自己帮农民工讨工资的事例阐述道,以前帮农民工讨薪,使用的方法很原始——找记者,找媒体报道,用了微博以后,就开始在微博上直播,“马上就有记者私信我要求关注此事,动力大增。有次一位陌生人求助,他帮老乡讨薪,请我转发,我只转发了一次,三天后那人告诉我事情已经解决了,因为那几天,老板们的电话被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打爆了,完全慌了神。”
对企业来说,他们热衷微博,不是个人化和自由,而是为利润,他们最迷恋的两个字是“转发”,“这种超级口口相传的方式,正是行销传播的本源。”潘采夫说,他知道有个书店,原来是开地面书店,后来萎缩了不少,但现在他们开了个“快书包”网上订书送书业务,业务发展非常迅速,而且到目前为止,他们的业务绝大部分来自于微博的营销和传播推广。
这种看得见的现实利益也培养了不少的微博控。如弗吉尼亚大学的马科斯教授所称:“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社交工具,甚至对社会进程产生了影响。”
微博控心理之寻找圈子认同抱团取暖
不甘寂寞的“抱团”、“取暖”也是一些微博控强烈关注自己收到的回复和转发的原因。圈子在微博江湖上也不可避免地生成。“一个微博能持续活跃,一般情况下,是因为它寄托在一个熟悉的圈子里,或重新构建了一个圈子。”旅居加拿大的作家陶短房称。
显然,一个圈外人如果想对圈内成员加关注,在不同语境体系下,往往在语感、陈述上不占优势。碰上党同伐异的,更是能被活活憋死。而“出圈的消息也很难被人采信。”陶短房说,新浪微博的圈子色彩比较多样化,而且因为基数大,所以不突出。
如果说圈子使得微博持续活跃,另一方面,圈子固定下来,也会造成话题单调等现象。陶短房说,现在的微博话题变得相对单调,生活帖少了,跟热点的帖多了,许多开博的名人,大部分已经不说话了,“这是普通人热情消退的表现,而原本的猎奇、新闻功能,也因为信息可靠性低而降低了吸引力。还说话的,当然是觉得这个平台对自己有用的。”
陶短房本人曾应邀在新浪上开微博,但在去年年底走人“寻清净”,说起抗拒微博的原因,他不愿自己的公信力在微博上被透支,也厌烦非要他在微博上站队、表态的要求。他说,很多人在微博上,并不在乎事情究竟是怎样、将怎样,而只执着于这事情“该怎样”,应该如何被解读,何况微博的技术限制、篇幅限制决定了它容易被断章取义的特性,想连贯说一件事,非常困难。“事实上即使篇幅不限制,该走样还会走样,浅阅读习惯造就了被解读的简单粗暴。只是这种限制让某些人的有意识走样变得更方便。”陶短房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