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校内网更名为“人人网”,其域名也在8月14日凌晨相应更换。不过,短时间内,除了“校内好友”改称“人人好友”之外,你似乎也很难再找到其他的什么改变。这次“微妙”的更名行动真实映射出了中国SNS领域的某种挣扎。
社区进化
由康盛创想和艾瑞发起的《第四届中国互联网社区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使用过社交网站(SNS)的中国网民中,有77.3%的网民每周至少登陆一次SNS网站。其中每周登陆7次以上的网民,占到网民总数的26.4%——社区网站已经成为网民网络生活的重要部分。
社区网络的娱乐性质能长久保证其用户忠诚度吗?这类疑问源于用户对很多SNS上插件游戏的反思:偷菜、偷牛、抢车位、踢屁股。当大多数用户只是停留于上传照片、分享视频、玩只有3个月热度的插件游戏而非“原创性”地进行交际和展示时,Web2.0又走了Web1.0的老路——SNS的活力还远未被开发,用户的心只被打开了不到一半。
多样化、圈子化是社区网站的发展方向吗?也许是,也许不是。在社区网站领域,我们认为,或者广而覆盖整个网民,或者窄而只涉及对一个活动感兴趣的小圈子,都有成功的可能。关键是,这些可能在哪儿?
商业模式,似乎并非社区网站发展的难题。要知道,在成功执行Google AdWords模式之前,Google也只是家新锐的技术公司,并且很小。“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总是值钱的”,社区网站方便了网络的人际交流,在下一次革命之前,它们仍是“不愁嫁的公主”。
两年前,我们曾推出封面故事《未来社区》,两年来,中国社区网站已经有了不小变化,而在社区进化的路上,通向成功的,仍然不全是对外国网站亦步亦趋的模仿,明确自身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创造出有价值的增值服务或许才是正道。
网络社区众生相
网络社区似乎已经脱离了虚拟的范畴,其正在以不同的面貌一步步走进甚至缔造着真实生活。
2004年2月4日,对于网络社区的进化而言,是一个新的节点。哈佛大学的学生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这一天创办了一个全新的社交网站“The Facebook”,而创办这个网站的初衷,只不过源于扎克伯格想要通过网络来加强同学间的了解和互动,网站的注册最初也只限于哈佛大学的学生。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两个月内,The Facebook的注册用户扩展至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和所有的常春藤名校。“Facebook”刹那间成为了美国年轻人最为时髦的沟通方式。
“嗨,我是XXX,这个社交网站与以往有些不同……”符合年轻人交往方式的注册邀请,那些更为直观的分享模式和有趣的组件,让Facebook几乎成了SNS(社会性网络服务)的代名词,Facebook的追随者和效仿者在全球各地雨后春笋般的展露出来,并展现出令人讶异的活力。
人人网,从不从?
在校内网更名为人人网的第一天,偶见一“人人好友”更改了状态:人人网,从了吧。
在校内网更名“人人网”之后,短时间内,这成为各大媒体热衷的话题。置至于为什么如此更名,用陈一舟的话来说“更多还是为了扩大用户数量规模”,“校内网”怎么听都好像是在校学生使用的社交网络,而“人人网”的包容性非常强,每个人都能参与,并且能够做的很大。
其实,早在4年前,陈一舟就收购了renren.com域名,而那时的人人网还曾和其创办的网络社区ChinaRen“打得火热”。不过,那时的“人人网”根植于BBS,只能算是Web1.0,单项传播的特质使其很快被来势汹汹的门户网站所淹没,资金短缺的renren.com不得不告废。2005年,陈一舟买下了人人网域名。
同年年底,校内网横空出世,创办人是从美国回国创业的王兴,它模仿的对象恰好是当时美国风头正劲的Facebook。
当Facebook的用户数一路攀升的同时,校内网也在迅速增长。直到2008年,校内遇上了迄今为止最强大,也最顽固的竞争对手——开心网。
依靠“争车位”、“好友买卖”等几个简单的组件和病毒式传播,开心网以一种难以想象的速度在办公室,尤其是年轻白领之间蔓延。在短短三个月之间,还在内测阶段的开心网日均IP访问量达到72万,日均PV浏览量也达到3000多万。开心网的火爆触动了陈一舟的神经,千橡开心网的出现是陈一舟对开心网的回击,但对于校内网,陈一舟更想把其打造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允许第三方软件的植入,已实现产业链的共赢。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