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工作愈发丰富的未来,高校就必须全面分析自身优劣,确定长久的信息化战略与校级层面的外包策略,画好未来的建设“蓝图”。在拥有“蓝图”的基础上,让外包方在清晰的战略指导下开展工作,依据“蓝图”搭建上层建筑。
那么,选择IT外包合作对象时,需考虑哪些因素?
首先,考虑外包公司的技术实力。河海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景奇表示,外包公司应具有坚实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高教行业经验,在做好份内工作的同时,可以提供自身积累的经验、知识和见解,带动校内技术人员的能力提升,开拓校内人员的视野。
其次,考虑外包人员的稳定性。李景奇指出,由于外包人员需要一定时间熟悉、适应学校环境,如果项目中出现人员变动,则会在短期内降低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因此外包人员应具备足够的稳定性,满足长时间的服务需求。
在此基础上,大连理工大学网络与信息化中心高级工程师郭晓明表示,高校需在合作开始前就要确定外包工作的程度、范围与边界,并在工作推进中占据主动地位。
同时,南京审计大学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秦新国指出,在考虑公司的服务口碑、业绩资质、行业经验、队伍稳定性之外,公司的业务范围与专业性也应与学校需求高度适配,针对数据治理、基础运维、软件开发、安全防护等不同类型工作寻找特定公司,这样服务质量才有所保障。
此外,还要考虑外包风险的分析与控制。郭晓明认为,目前IT外包过程中依旧存在较大风险。如果高校选择了外包,就必须保障自身网络安全、个人信息安全、合规性等方面不受影响,否则,外包有可能变成“定时炸弹”。
一旦外包人员的技术力量不足,相关意识也较为欠缺,那么就可能在工作中埋下风险与隐患。因此,学校应在前期具备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在外包过程中进行风险控制,对外包工作进行网络安全或合规性检查。
秦新国则表示,外包风险可分为数据风险、攻击风险和延续性风险。
首先,针对数据风险,高校要控制外包公司的数据访问权限,规范工作边界,预防数据泄露,同时做好数据备份,加强过程监督。
其次,针对攻击风险,高校应考察公司是否对网络入侵与攻击采取了完备的预防措施,从源头阻止漏洞出现,同时借助专业设备检测、扫描开发的软件产品,确保无漏洞后才可公开上线。
第三,针对延续性风险,高校应采取联合开发的方式,预防服务中断。即在开发过程中,校方应与外包人员紧密合作、深度参与,清楚把握工作的内容、思路和进度,一旦外包人员发生变动,可确保工作的平稳交接,保证工作的连续稳定。
郭晓明表示,优秀的外包人员应符合五点要求:
第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应对高校业务人员的变动,与不同人员顺畅地交流对接;
第二,具备网络安全意识,避免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低级问题;
第三,具备系统观或大局观,在完成分内工作的基础上,与其他部门做好配合、交互,服务于学校的整体规划;
第四,代码干净,容易阅读,符合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
第五,具备需求“反刍”和不断学习的能力。
对于外包工作,问题解决是起点而非终点,应当通过某个问题的解决,带动大的发展趋势。在借助外包减轻工作量后,学校更应去思考未来信息化工作的核心问题,即更宏观、更关键的“元问题”,得出答案后再凝聚力量发展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