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8时02分,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数秒钟之内,一个名为“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机构在其新浪认证微博上发出了首条地震相关信息。“雅安震感强烈。”8时04分,第一条来自雅安当地网友关于地震的微博由“晃动的菊花”发出。
此后的几十个小时内,一场由政府机构、企业、媒体、大V、网友等组成的信息巨流在社交网络上汇聚。4月23日,新浪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截至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18时,新浪微博上与“雅安地震”有关的微博达6455万条。
微信、人人网的情况也类似。微信平台于4月20日14:30上线的“芦山地震救助”公众账号,在24小时内收到信息7.7万条,用户超4万个。在震后48小时和72小时,该微信账户收到的信息分别达43万条和54万条。人人网上的首条地震信息于4月20日8:03发出,截至第二天中午12点,有超过100万人人网用户参与救灾信息传递和网络寻人。
与救援队、道路、帐篷、水、药品一样,及时、透明的信息也是抗震救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则首次成为中国巨灾救援中信息聚合的关键渠道。
而且,社交网络在发挥信息发布、救灾动员等诸多平台功能的基础上,对虚假信息亦初步形成了纠错机制。“与日本大地震、汶川地震时线下谣言满天飞的情况相比,这一次不实信息明显减少,而且很快得到澄清。”上述新浪人士称。
当然,“人人皆媒体”的社交网络,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被放大的“噪点”。
发挥空前“救灾效能”
腾讯方面称,其微博平台在4月20日、21日的名人消息量周同比增长37.61%、29.81%。在地震首日多地通讯中断的情况下,其中的“微博报平安”话题在数小时内有30万人次使用,广播量达到2000多万。
地震发生后的几分钟内,新浪微博的时事热搜榜上,“地震”、“雅安”迅速蹿升至前两位。中国国际救援队、四川发布、天府微博聚焦四川、成都发布等政府官方微博纷纷参与直播地震相关消息,成为外界获取地震信息的重要来源。
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使其成为雅安地震的重要信息发布平台。“中国国际救援队”在灾难发生的半小时内即对灾情进行播报。国家地震台网的官方微博“中国地震台网速报”还通过私信的形式向微博用户发送灾情信息。
信息发布者除了政府机构,还包括前往灾区的媒体、志愿者、当地网友,以及通讯、电力等基础服务保障企业。4月20日12:58,一位网友称:“震中心在芦山县太平镇。多人被困。这里不能打电话,只能用网络。”截至4月23日,这条微博被转发超9万次,评论9000多条。三大电信运营商则在微博上及时公布通信抢修进展。
这些救灾信息在媒体、名人、普通网友不断转发的过程中,迅速扩散,并不断形成话题设置。比如,网友在对灾区交通拥堵信息转发和评论中形成“理性救灾”的呼吁,并就“志愿者、记者该不该到灾区”展开争论。
在网络捐赠方面,新浪方面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22日18时,其微公益平台协助发起36个项目,累计筹集善款突破1亿元,其中28笔企业捐款超过9269万元,94069笔个人捐款超过900万元。腾讯的网络捐赠平台则在截至4月22日22时,得到约214万网友参与,捐款额为1078万元。
腾讯方面还对记者表示,与微博的广播式传播相比,微信主要是一对一收集信息,具有速度快、目标明确等特点。统计显示,截至4月23日下午2点,微信的官方公共账号共收到700多条有效寻人信息,经核实通过微信平台找到亲友的有97人;收到灾区求助信息28条,经核实真实信息25条,并直接反馈至前方救援组织。
“纠错机制”欲净谣言
“If your mother says she loves you, check it out。(如果妈妈说她爱你,你也要去确认一下)”对于雅安地震中信息汇聚的社交网络来说,这条提醒新闻从业者注意核查事实的俚语,被放大到公众面前。
“微博传递了很多正能量,但谣言的衍生和传播速度亦非常惊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在总结微博在救灾中作用时认为,社交媒体的自身缺陷仍然不可避免。
人人网友对社交网络上有关此次雅安地震的谣言进行了整理和汇总,涉及灾情进展、灾区救援、捐赠、地震预测等诸多方面。其中流传较广的诸如:“妈妈在雅安水城县医院伤重”、“成雅高速收费”、“地震照片移花接木”等。
“关于谣言的转发量还没有统计。”新浪相关负责人称,大灾之后的谣言传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但与5年前的汶川地震和三年前的日本大地震相比,这次有关雅安地震的谣言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力都要小很多。
该新浪人士认为,社交网络的自我净化机制已经在起作用,“大部分谣言很快就被网友鉴别出来,并以转发、评论的形式辟谣”。
社交网络为谣言提供了快速传播的通道,更让谣言在网友的相互监督中无处遁形。“汶川地震时谣言满天飞,日本地震时发生了抢盐风波、北京水灾时关于通州要地震的谣言也不胫而走。”前述新浪人士认为,随着用户不断成熟和理性,其对虚假信息的鉴别度也不断提高。
除了社交网络自身的纠错机制,新浪微博等平台自身也采取了不少措施进行辟谣,比如通过微博小秘书对虚假信息打上“不实信息”标签。腾讯微博则称,其开发了“谣言终结者”、“辟谣标签”等产品用于辟谣,还有一个专门的编辑团队来扫描谣言。
至于微信的官方公共账号,腾讯称,由于其直接显示用户所在区域,并有5人编辑团队对收到的寻亲和求助信息进行电话核实,收到的虚假信息相对较少。腾讯称,由于微信的机制与微博不同,无法评价。
抵御自媒体“噪点”
不管是信息聚合,还是虚假信息纠错,社交网络的平台功能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人人皆媒体”的运作机制上,不管是微博还是微信,其本身承担的主要是载体性功能。
这避免了传统媒体的自我选择和倾向性议题设置,让信息传递的速度、参与度和广泛性获得突破。传统媒体自身也在这些新兴的社交网络上努力发声。但是,“人人皆媒体”也让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秀”、“公关化”等噪点被放大。
移动互联网咨询机构艾媒咨询的CEO张毅对记者表示,与传统媒体长期形成的一整套运作机制相比,刚刚兴起的社交网络还缺乏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主要体现在微博上的企业账户和微信中的自媒体利用焦点事件来作秀,进行企业公关。
张毅认为,这种现象与中国社交网络所处的发展阶段阶段有关,“一些企业以为渲染这些可以表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一旦滥用,其结果是会招来公众的反感,并最终损害企业的形象和品牌。”
张毅进一步表示,未来,一些企业在认识到这一问题后,会进行自我约束和节制,这是社交网络继净化虚假信息之后又一层意义上的自我纠正;但是,对于那些“不介意形象、希望借势而起的企业”,应该通过社交网络的平台方和相关监管部门进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