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颖
只需要上传一张照片,轻点鼠标,就能在瞬间把奥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在今年迪奥最新广告里装扮的“Nude裸色系列”彩妆化在自己的照片上,瞬间变成一张明星脸。
这是即将在年底前上线的“魅格”网站正在做的事情。通过对用户上传图片的处理,实现单一产品,如口红、唇彩、粉底、遮瑕霜、眼影、眼线等的妆效,提供各类彩妆在脸部最终的呈现效果。
记者发现,目前在国内,除了“魅格”以外,诸如“美图化妆秀”、“阿邦魔镜”、“试妆间”等平台都在互联网领域探索这种模拟真实化妆的虚拟场景。
上海魅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高超凡曾亲自在商场化妆品专柜蹲点了两周,他发现一个潜在化妆品消费者花费一下午的时间只够试用两款粉底、三款口红,而一些化妆品品牌商也经常犯愁如何来推广自己的新品,因为用户往往更喜欢用自己已经用惯的老产品。
在他看来,不论是行业客户还是普通的消费者都需要一种便利和通路,而利用互联网达到这种虚拟应用的体验正是一个可以进入的契合点。
技术是门槛
虚拟体验这个市场在国外不乏涉足者,其中在化妆领域Modiface、Taaz等企业则算得上是鼻祖。其中Modiface目前为20多家公司提供人像美化相关技术,并有人脸检测、五官定位、头发轮廓检测、发色发型变化、瘦身模拟等20种以上的人像美化及上妆效果。
这些显然都是国内企业膜拜的对象。他们之所以能在几秒钟内就完成上妆,不需要人工干预,且呈现效果自然,其关键在于背后的技术支撑,而目前国内大部分的企业还做不到。
“网上一些简单的虚拟试妆系统只不过是拿几张图片随意拼接上去,不仅图像呈现效果差,而且用户体验也不好。比如只是简单地把脸塞到一张画面上,涂口红后呈现的效果也就只是贴一张图到嘴唇上,显得生硬呆板。”一位业内从业人员说,“有一些网站甚至只是把Taaz在客户端呈现的东西进行反编译,没有技术算法的支持很难有突破。”
上述人员补充道,不仅在虚拟化妆领域,在其他诸如试衣、搭配等着装体验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目前大部分衣着搭配类互联网应用还是多以提供模特着装整体搭配或是服饰图像等资讯信息,技术还达不到体感试衣的效果。”
但目前业内也不乏“技术流”派。据了解,诸如“魅格”、“试妆间”、“美图化妆秀”等国内虚拟试妆平台已通过自主研发的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自动把眼、鼻、嘴等脸部特征识别出来。
图像识别技术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颜色技术的研发。图像识别后,系统会对上传的图像做一次颜色描绘,通过把具体化妆产品的RGB参数与图像上妆的部位RGB值做技术计算,这可以保证上妆后甚至连皮肤的纹理也能显现出来,以此让试妆的效果更真实。
做完这两项技术储备后,原本以为大功告成的高超凡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化妆是个复杂的事情,比如说腮红涂抹的范围是个非规则图形,在实际应用上并非是一个真正的圆,还需要运用不规则图像的无线变形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让预设的形状可以进行长宽缩放,变成随心随遇的不规则图形。
在高超凡的设想中,这种图像识别和处理技术不仅可以用于虚拟化妆方面,还可以用来识别其他物品,比如服饰,而这也是其下一步考虑的拓展方向。
拓展盈利模式
在虚拟化妆的每个环节中,都可以看到一个相关产品的购买链接。用户可以在虚拟化妆体验满意后,直接购买相应的产品,从虚拟转向真实的化妆体验,而这也是目前这些虚拟化妆平台最主要的盈利模式。
高超凡坦言,如果纯粹以依靠电商渠道,收取佣金为主的导购模式,其绝对不是现下诸如蘑菇街、美丽说等这些产品大而全的导购网站的对手,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未来的业务延伸和拓展。
鉴于此,在盈利模式拓展上不少企业都动足了脑筋。据悉,“化妆间”已开始针对品牌开展合作并进行版本定制;而魅格已完成与13个化妆品牌的合作,同时还完成与某品牌电脑的合作,明年其软件将被预装入该品牌的电脑。
“从盈利链条上来讲,可以从资讯介绍到上妆再到教程补充、社区交流最终引导到导购,但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高超凡说,“其实每个可试的化妆单品都是广告,在技术完善后,可以尝试与品牌商合作O2O模式。”他举例,比如在某平面广告上设置魅格二维码,手机在拍摄二维码后会自动显示这个平面广告上的妆容使用了哪些产品,这些产品在附近哪里有卖,价格是多少。
目前,这些虚拟体验平台仅局限于PC端,但开拓移动互联网也是发展方向之一。最近,“魅格”的团队正在加紧手机端应用的开发与调整。高超凡坦言,移动端的内容设计以及和用户的交互设计更复杂,需要更大的投入。
某VC合伙人向记者直言,目前互联网虚拟体验应用领域成熟的企业并不多。他认为,在这其中技术能达成的一个虚拟体验的效果只是吸引用户的噱头,花大力气去了解用户的使用心态才是关键。
“互联网应用的目的往往在于为用户去解决问题,但这种解决的方式是否够实用,只有在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后,并将这种需求放入自己的技术研发或是产品设计中,才能产生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如果把技术看得太重,用技术去硬塞应用,只会让自己陷入‘死胡同’。”
高超凡也意识到了这点。“随着行业的发展,下一阶段比拼的不是简单的技术,而是谁有更好的运营模式,能产生更高的用户黏度。”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