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曾经在网上写过电子日志,但最近他们发现,由于几大知名博客网站纷纷走向末路,要找一篇数年前写的博客变成一桩难事 网络时代,如何留存你的“记忆”
叶美君最近搬家了。不是地理位置的搬家,而是在网络上搬运文字和照片将自己辛辛苦苦写下的200多篇文章从敏思博客搬到点点网,前者曾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博客网站,如今轰然“倒塌”,叶美君及时把宝贵的文字记录“抢救”了出来。
互联网风云善变,微博兴起,博客没落。过去一年,微软MySpace黯然放弃中国市场、“博客网”衰败、“敏思博客”起伏多年终于退出……几大知名博客网站纷纷走向末路,留下了数以亿计的博文。把这些承载着各种记忆的电子日志托付给网络保管,是否真的万无一失?
被迫睡眠的“博客”
叶美君是个保守的70后,一直到2010年才丢开传统的日记本,“改道”在敏思博客上写文章,因为修改方便、图文并茂、有漂亮的模板、还能互动……博客的魅力很快吸引住她:“有一段时间,我天天晚上都在博客上码字,日记、影评、短小说,什么都写,一年就写了200多篇博客。”
今年年初,叶美君突然发现敏思博客开始“抽筋”,经常无法登录、无法正常显示图文,2月中旬,听到外界风传“敏思博客要关闭了”的消息,她开始惦记那几百篇博文,“我写博客没有备份的习惯,如果网站倒了,这些博文会不会就此绝迹?”于是,她找机会把200多篇博文都转移了出去,在点点网上继续“耕耘”。
叶美君不是唯一将博文“紧急转移”的博主,据点点网CEO许朝军透露,敏思博客关闭前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将近一万名博主将百万篇博文“移民”到这家轻博客网站,新浪等其它博客网站也接收了万余博主。但是,这个数字仅仅是敏思博客用户数的一个零头。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2003年的敏思博客在最高峰时期用户数接近百万,即使在“临死”前,活跃用户数量也有十几万人,也就是说,大批用户的博文随着这艘“巨轮”的沉没而永远“沉睡”。
“博客已经过时了!”4年前,作家麦家发表的最后一篇“遗书”式博文一语成谶。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底,国内500家博客网站中,80%已经倒闭,目前仅余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博客稍有人气,但也大不如前。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中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超过3.18亿,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一半博客并未得到有效更新,成了“睡眠博客”。
“丢失”的人生记忆
张婷是沪上某中资银行的职员,最近觉得自己得了“失忆症”:她的好友9月要去柬埔寨自助游,知道张婷3年前曾去过那里,特求“游记+攻略”,结果她上网翻了很久,愣是没找到当年写的文字:“太可惜了,我当时肯定写过关于吴哥窟的游记,但我忘了放在哪个网站上了,怎么也搜不到。”
从大学起,80后的张婷就用博客代替了纸笔记录,十年来辗转数十个网站,起先是QQ空间,接着换到MSN,再转战新浪博客,用过一阵敏思博客,又换到人人网、开心网写杂记,除此之外,她还在豆瓣上写书评影评,在篱笆网上写装修日记……不过,如今这些网站大多已被“闲置”。张婷说,早年在网上写的很多有纪念性的文章都找不到了。
过去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人们把日记写在本子上,一本一本收藏起来,尽管可能叠成厚厚一沓,但自己保管的,一般不会丢失。如今,人们习惯在网上写日记、博客、书评影评,托付给网络保管。在布丁网CEO、原创新工场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徐磊来看,博客等电子日志能颠覆纸笔记录的传统,证明这一方式有存在的价值,肯定是未来的大趋势。但他担忧的是,电子日志虽然方便,毕竟是交托网站保管的,而互联网行业“更新换代”速度太快,就网站运营能力来看,用户的风险很大,如果不重视备份保存,一旦网站倒闭,那么,这些电子日志就很容易丢失:“这种趋势需要引起重视,因为大量日志恰恰记录着人们的生活经历、情感见证,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万能工具”待开发
在“博客已经过时了”一文中,麦家认为,“博客过时了”并不是指个人以博客或日记这种方式持续写作的欲望会过时,只是在“博客时代”,这种想法由“博客”工具来实现,而到了“SNS时代”,则由SNS网站“日记”工具来实现。
互联网行业每一次革新,都会有网站推出电子日志工具。最近正红火的一种工具叫做“长微博”专为超过140字微博而设计的一种产品,可支持一万字的文章,写完后将文字转成图片格式发布在微博上。但徐磊并不推崇这种工具:“以前我们放在博客上的文章,真的有心搜索,或许还能找到,但用图片的方式,关键字搜索功能就无效了,这种电子日志更加容易丢失。”
那么,有没有什么产品能够管理网上的电子日志?不少博客类网站虽然都提供了“一键搬家”服务,但由于每个网站之间没有统一标准,“搬家”后的页面可能惨不忍睹,不是文字大大小小,就是照片没法显示;也有IT工程师开发了各种同步工具,可要使文章同步到多个公开平台,似乎并不可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款产品能将人们在不同阶段、不同网站写过的所有日志保存到一处。”徐磊表示,未来通过云同步工具或许能帮助用户制作一本完整的“电子日记本”,但这种理想中的“万能工具”目前还不存在,有待开发。记者 徐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