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用数字证明了互联网在中国的胜利。报告称,截至2009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3.84亿人,这让中国在数量上成为世界互联网使用者最多的国度;仅在2009年一年,就增加了8600万互联网用户,这一新增数字比整个德国的人口还多;宽带网民数量也达到了3.46亿。
10年前,中国互联网先锋之一田溯宁曾带着一名记者巡视他供职的中国公司铺设的服务器,然后雄心勃勃地宣称:“这里,是我们改变未来和中国的地方……有了这些技术,知识就像水龙头的水,源源不绝。完成之后,它将会启蒙我们整个国家。”
如今,在互联网领域,除了我们看到的那些庞大的用户数字之外,我们还拥有数家庞大的互联网公司,它们分布在新闻门户、搜索、电子商务、即时通讯和社交以及网络游戏领域。互联网在中国至少大部分地达到了它在商业和使用习惯上的胜利。人们已经习惯于接纳互联网,它在商业上也有了成功的模式可循。但是在这种胜利背后却不无忧患。
首先是对互联网的管制问题。在中国发展互联网之初,曾经有一位美国互联网巨头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说,中国人根本不懂互联网,因为他们总是在询问,如何才能管制互联网。互联网的特质和精神应当是不受约束的、平等的信息传播、分享和创造。但是随后由于政府安全问题和网络黄色及暴力信息问题等因素,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对互联网管制做出的种种措施,让人看到可能互联网并非不可管制。尤其从2009年年末延续至今的对互联网和手机上黄色信息的打击和管制,手段之严厉,行动之迅猛可谓中国对互联网开放以来之最。成效当然不小,但是也殃及到无数池鱼,不少具有互联网精神和创造力的中国公司受到影响。因此,忧患之一是,由于众所周知的中国国情,中国政府不可能放弃对互联网的管制,但是如何去平衡管制和互联网自身不受约束的信息传播、分享和创造的特质,是未来政府相关部门和互联网企业家们都应当考虑的问题。不久之前互联网巨头谷歌声称可能退出中国事件,就是这一冲突的又一具象表现。
接下来的忧患是关于互联网用户的。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自由传播、分享和创造,让中国诞生了一大批网商、网络记者和网络公民。他们为中国社会带来的增值已被公认。网商创造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降低了创业成本和购物成本;网络记者在传统媒体之外提供了新的不同的声音;而网络公民则让很多原本可能被压制的不平和丑陋之事曝光于网络,并且得以辨明真相。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此类事件,诸如网络打虎事件,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等,网络记者和网络公民都在其中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但是与此相关的却是“网络暴民”和不受约束的言论暴力。我们看到的相关例子也不在少数,甚至自身每天都在经历。激烈和偏执的情绪通过互联网不受约束且迅速的传播,最终形成非理智的舆论,甚至激发非理智的行为。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同样指出,尽管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互联网用户,但是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占全部人口比例仍然不高,仅有29%;而美国和韩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74%和77%。也就是说,中国互联网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提到的隐忧随着空间的增大也会被放大。政府管制和互联网特性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加剧;而目前相对而言已属智识阶层的网络用户尚有不负责任的、大规模的言论暴力行为,用户数量进一步增加,互联网上又是怎样情形?此中忧患与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并身体力行去解决——如果我们仍然期待互联网带给这个国家光明与美好之物。
|